台灣農地的未來想像?
這幾天沸沸揚揚的就是農地使用的問題,
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50603/515742.htm
本來預定的修法,又因為立委的反彈而行政院出來暫緩
http://www.ey.gov.tw/News_Content2.aspx…
農地的使用,自然有很多論調,我就提出我的看法。
1. 農地使用,務農能不能賺錢?
務農當然能賺錢,但會有兩個方向走,一是大面積耕作,二是高級生產技術。
a. 大面積耕作,在過去推動小地主大佃農,就可以看到一些例子,例如蘇建鈞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a/cyhs.tc.edu.tw/liying/ge-ren-dang-an/fan-si/yonggpszhongtianzhainannongfunianxinbaiwan
農業的範圍很廣,在日常食用型,米等雜糧作物,就必須走向這種大面積減少生產成本,大面積才有利潤的方式走。
如果1個人透過機械化的管理,可以管理20甲的黃豆,種1甲黃豆只能賺5萬,那就種20甲就有100萬的收入,要有一定的規模化,專業的農民才能生存,這一類型的農友需要的是完整的土地,而不是破碎化的土地,如果20甲的土地,4塊5甲,共20甲,跟50塊共20甲的土地,相信前者必然能讓他有更好的獲利.
這種大面積耕作管理的方式,不單只是蘇建鈞的方式,也包含了許多農企業。
b. 高級生產技術,http://www.firstgu.com/about.asp
天下第一菇供應台灣2~3成的杏鮑菇,他的自動化連續生產技術,在杏鮑菇業界是第一的,當初王耀青老是歷經不斷的試驗與失敗,開始投入大量資本做設備與技術轉型,從傳統的菇寮生產,變成自動化廠房,與陳耀松先生一起攜手打造了它們自己的杏鮑菇王國。
這一類的技術是走向,如菇類的高價作物,必須走向自動機械化的生產,生產基地至少要3~5甲整塊的基地,才能規劃連續化自動化的生產。
2. 農業生產的專區概念.
工業會有工業區,商業有商業區,相同類型的產業會形成一個專區,那農業為什麼不該有專區呢?在台灣,農業有沒有成功的專區?當然有,台灣被稱為「蘭花王國」,是全球第二大的蘭花輸出國,蘭花花卉栽種面積只佔台灣的4%,所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產值,台南後壁的「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」就是國內蘭花的生產重鎮,http://www.peoplenews.tw/…/c7e96a8b-2ef4-4fdd-9364-0972a53f…
今年的國際蘭展就拿下接近100億的訂單,
http://www.tainan.gov.tw/tainan/dep_news.asp…
第一張照片是蝴蝶蘭園區的空拍圖,這只是整個園區的一偶,這種集合式的生產園區才能為農業創造更高的價值,所以農業也需要專區生產,而不是破碎的土地。
第二與三是溫室的照片,高階的溫室與智能自動化溫濕環控技術,為什麼蘭花外銷可以領先,包含了專業的技術與上下游的產業鏈跟高階設備的投資,這些門檻讓外國人無法輕易超越。
3. 農地破碎或整合?
現行的農地政策在目前的管理之下,農地會走向破碎還是整合,從過去的例子,許多整塊1甲的田地,不斷的被分割成2分半符合蓋農舍法規的最小農地,農地越破碎,從事農業越難以從中營利,無法營利只好離開,這是一種加速的狀況.
不只包含農舍現象,太陽能發電炒作與農地上增建地下工廠,都是目前隱藏在檯面下的不合法農地使用。
農產業包含農地的使用,在老成凋零的情況下,當然有需要新血進來這個農產業,但該讓他進來的,是真正該利用土地,創造價值的農民,而不是炒作,將農地炒出價值,當你google搜尋農地兩個字時,跑出來是滿滿的農舍廣告,農地投資座談會,這就是台灣人炒地皮的一種病態的延伸.
第四張照片,在宜蘭這種農田區域中,遍地開花的農舍現象,就是農田中的癌症,農業的確是應該開放給想進來的人進來,
但不應該是這種放任不管制的方式.
為什麼不能像第五張照片一樣?完整大區域的農業使用,需要居住回到鎮上居住,集中居住,農住分離,我實在不懂為什麼要住在稻田旁邊呢?
連真農民都不住在田邊了,那這些喜歡住在田邊的?農民,到底對於農地有什麼想像呢?